——
 首页  最新动态  学院概况  专业设置  招生信息  教师队伍  教学建设  党团工作  创新创业  校友校史  信息服务 

白明|在跨界中相互学习

作者:  时间:2021-12-28

2021界·尚——第六届中国当代陶艺实验作品邀请展 

在跨界中相互学习

作为陶艺人,我们常常会设想如何在展览中将不同领域的艺术家使用相同的材料创作的作品聚集在一起,将各自不同的新尝试新表现与陶艺家们的作品形成关照与对话,这样的方式不论是想象还是现实,无疑都是激动人心的。


展览现场


源于泥土与火的陶瓷艺术,是人世间至善至美至奇的存在。而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泥土是一种最能激发出人的天真与童趣并让人产生皈依心理的创作材料,通过艺术家的双手在这柔软充满牺牲与奉献和亲情的材料面前变得更加单纯、更加温软、更加充满敬意并获得心灵安慰和超常的想象力,这种人与泥土相互奉献的特质实际是一种生命活力的相互加持与激发。


展览现场


中国的传统陶瓷艺术辉煌而璀璨,由此形成的文化基因让中国陶艺人在陶瓷文明史中倍感荣耀。然而,这些文化基因也具有不易更改的稳定生态和审美系统,它们深入我们的骨髓,与我们的生活、教养,甚至是思维方式都产生如筋骨血肉般不可分离的连接。这样的审美也滋养了世界对陶瓷艺术的审美习惯和判断标准。比如世界各地的博物馆都陈列有中国的陶瓷,在它们的面前永远是人头攒动,我们可以从观者的表情中看到他们对中国古老创造的追随、赞叹和陶醉,让我们作为中国陶艺人生出无上的自豪,也自然承担起从事这个职业的相应责任。但历史永远是在吸收和创新中与时代同步的,我们可以从整个中国陶瓷史的变化——由彩陶至东汉青瓷的出现直至今天看到一条清晰的脉络:我们如何在容器造型、陶瓷装饰、工艺演进、烧成变化中获得对泥土、釉料与火的不断认识,如何将这⻔艺术从实用到礼仪,从物质到精神不仅形成法度并推向极致。正因为这样的传统技法严谨,传承有序,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够在景德镇和其他陶瓷产区看到如《天工开物》里记载的千年前的工艺和流程。


韩美林作品《筚路蓝缕》


在严谨的法度之外,我们却可看到每一个朝代,每一个时期,中国一直在向世界贡献崭新的陶瓷艺术形式和了不起的发明创造。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无数珍品珍类都是从无到有,推陈出新,形成一代一代的新风,形成属于每个时期的特质以及朝代的独特语汇:彩陶、秦俑、汉罐、三彩、宋瓷、元⻘花、明彩瓷、清外销瓷等等。这些词语所包含的伟大作品向我们展现了华夏民族的浪漫、优雅、激情、诗意与美好。而每一个了不起的变化都指向一个鲜明且非常具有“当代意识”的核心——创新。创新最了不起的伟大力量和动力则是与时代的必然靠近。


何洁作品《瓦》


潘鲁生作品《五彩妙语》


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杰出的老艺术家、中青年艺术家们通过打开的国门向世界学习,不再保守传统的固有方式,创造出属于中国现当代风格的陶瓷艺术作品,这样的作品给中国陶瓷界带来了激荡与新风。正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经过缓慢的探索,新的陶瓷创作形式才从不被产区、工艺美术、艺术界重视,甚至被误读、忽略和排挤,到21世纪的今天获得巨大的释放。也正是因为这样极大的、强韧的传统审美,在向现当代转型的过程中,一些早期的陶瓷艺术家与其他中国现当代艺术家一样,借鉴、吸收了西方现当代艺术的某些形式、创作方式与技艺,开创了属于中国自己的现当代主义风潮。在初期阶段,这些作品自然而然带有了西方现当代陶艺的某些痕迹,但因为大批具有独立艺术诉求的艺术家的参与,这种明显带有西方痕迹的探索迅速被化解到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独特的产区文化和工艺材料中。在这些作品中,不论是工艺领域、艺术门类还是不同思想的介入与混合,都无疑指向一种边界的跨越。


徐青峰作品《秋韵》


“界·尚”展举办到第六届,这个展览从第一届至今一直用一种特殊的方式来组织、呈现,并探讨陶瓷艺术的丰富可能性和特殊的群体方式。“跨界”这个词在科学与艺术上常常被提及,但真以跨界为核心学术诉求体现在陶艺创作中时却远远不如这个词出现在其它门类中呈现得更加容易和被人接受。在陶艺领域的跨界存在着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为陶艺创作不仅是一种思维方法,更重要的是具有工艺上的独特约束和创作门槛,它需要材料、环境、场地,当然它更需要特殊的窑炉才能使这样的艺术形式得以呈现。所以“界·尚”在现当代陶艺领域从第一届举办就在高校和艺术家的心目中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这样的展览所呈现的学术可能性和探讨空间尤其显得重要,甚至比一些全国专业的陶瓷大展呈现出来的对陶瓷创作的影响更加巨大。


白明作品《叠加的关系》 


本次“界·尚”陶瓷艺术展和以往各届都不一样,这次展览是在疫情期,在许许多多展览被取消、延迟的大背景下举办的。我们不仅缩小了展览规模也更改了作品征集方式,我们采用由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平面艺术委员会提名、征集、筛选并报请中国美协批复的方式。为了确保展览的学术性,主要将征集的创作者队伍集中在高校和重要的艺术家群体,而原本拟在展览中出现的一部分优秀的学生在这一次没有被邀请,这并非是忽视这些具有创造力且重要的一代人,而是在缩小展览规模中的不得已而为之,也是我们想在这一届展览中集中思考已有艺术风格呈现的艺术家、大学的教育者如何在自己的创作中呈现自身创作的方式和思考,并且从中折射出可能的现当代陶艺的教育方式。之所以有这样的改变,是因为我们可以从中增加更多的探讨和对未来教学更多的期盼,并且可以将这样的探讨进行得更深入,触及更加符合“实验”两字,思考中国现当代陶艺上下文关系的更本质内容。


吕品昌作品《捆绑的形体 璧no.2.3.4》


刘正作品《探梅(2)》

 

展览的作品由来自全国各地从事平面设计、雕塑创作、绘画、陶艺甚至包括理论研究的重要艺术家。本次展览没有一味地将“所谓成熟”当作展览作品的要求,而是更多地将“票友”性质、偶尔为之的创作纳入其中,就是为了体现“偶得”与好奇,恰恰是这种偶趣与天真也符合了陶瓷艺术创作最为重要的物质材料的特性,也是人与这种材料呼应所诞生出来的深刻的精神安慰。假如只从成熟度、技巧和工艺的角度甄别作品,我们的审美、我们展览的实验性将会受到巨大的局限而重回以前的认知观。平面艺术委员会和陶瓷艺术委员会作为美协的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了这样一个以陶瓷材料作为创作主体的展览,核心所探讨的恰恰都是想将自己的目光和艺术观点从本专业的系统中移开,怀着“局外人”,甚至是从纯粹好奇的、没有先天标准约束的状态中进行尝试。我们并不希望这样的尝试能解决什么重要问题,我们只想通过这样一种尝试把纯专业的惯性审美和标准得以解放或将边缘扩大,探讨无论是专业还是非专业的艺术家,在使用以泥土和火作为创作元素的这样一种艺术形式时,具有怎样的新奇可能。


左正尧作品《过所简牍》

 

吴永平作品《浇铸历史》

 

值得安慰的是这一百余件作品确实有一部分超越了单纯的陶瓷艺术展览的惯性状态,仅这一点就足以构成我们举办这个展览的意义和呈现所有参与这个展览并为之付出的人所具有的探究、创新的勇气。这样的展览其学术价值恰恰在于少数作品与陶艺创作的审美习惯有较大的距离,使得陶艺家身份的作品在“界•尚”中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参照,既可以见出我们自身的传承与技艺技巧及对材料的熟悉与掌控,也明显觉出了这个“界”的系统所具有的强大内力与束缚,这种略具异样的感受是跨界的“他者的目光”所带来的鲜活与新知。这新的异样里不是风格的成熟与作品的完美,不是指向分明可供普及的范式,而是一种边缘式扩展的可能性,是这种边缘式的“毫不相干”才是今日艺术最有未来意义的空间。


远宏作品《墨语》


陶瓷艺术的古老和它在今天仍然青春勃发的表现方式一直激励着人们,艺术家在探寻材料的路途上永远是最充满好奇心的一群人。这个展览证明陶瓷艺术的创作不只属于陶艺家自娱自乐的家园和孤岛,而是所有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家的宏阔无垠的新大陆。

 

 

中国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主任  白明

 

李超德作品《案头文章(陶山子)》


雷子人作品《沧浪》


吴洪作品《迭》


白磊作品《有划痕的陶盘》


蔡玉水作品《乌布-67》


顾黎明作品《山水赋》之二


戴雨享作品《影子武士》


赵培生作品《料渣》


张尧作品《花非花》


王向阳作品《变奏》


陆斌作品《大悲咒-21》


赵健作品《离乐》


章星作品《重之轻》


邱耿钰作品《人形双耳印纹陶罐》


吴昊宇作品《新石器2020-NO.2》


郅敏作品《天象四神 玄武》


戴清泉作品《城市风景的演变》


李玉兰作品《阙-3》


王崇东作品《上弦月》

金贞华作品《方向》


许润辉作品《外衣》


王京成作品《废墟-高山》


张深作品《马扎,等蚂蚱》


曹振江作品《晖》


李超作品《酷狗系列2011》


李婳作品《微尘一》


冯薇娜作品《一些风景1》


链接 Links
联系 Contact

长清校区地址 济南长清区大学科技园紫薇路6000号 邮编 250300

文东校区地址 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91号 250014